应用型人才培养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型人才培养
山财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研究生思政教育
发布时间: 2021-05-07

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加强思政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工作主线之一,全方位、立体化打造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构建“四纵四横”发展路径,全面提升育人水平

构建“四纵四横”的思想教育创新发展路径,旨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四纵”方式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确保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一是实行集体备课制度。研究生授课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案、课件、案例等环节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突出政治性、思想性,努力实现专业育人与思政育人的结合;二是实行育人监督制度。对课堂教学、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内外宣传、网络传播等思想阵地实施严格管理,严把教师授课的政治关、思想关、质量关,保证思政教育的正确方向;三是实行研究生导师培训制度。培训内容包括业务培训、规范培训、技术培训、心理培训等,特别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导师立德树人责任感与使命感,促进导师队伍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高,为思政教育提供主体支持;四是实行对外联络和交流制度。定期聘请思政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组织思政教育活动,为学院思政教育工作注入新思想、新理念,新活力。

以“四横”方式提升研究生学术水平,夯实学业基础。一是建立研究生思政课讲师团。选择学术功底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组成研究生思政课讲师团,集体授课、联合攻关,形成合力效应;二是实施研究生思政课专项课题进课堂。教师结合课程内容、时政热点、理论难点等,设置研究生思政专项课题,通过研究课题提升思政教育效果;三是实行研究生分类指导。结合学生兴趣和研究专长,把研究生划分成不同小组,形成多个团队,展开针对性分类指导,落实思政教育任务;四是实施研究生综合考评。对研究生的考评,不以一张考卷定成绩,而是结合上课、考试、团队研究等,综合评价学生表现,确定成绩。

打造“三位一体”教师队伍,增强育人举措针对性

把握思政教育方向性,打造“三位一体”的教师队伍。按照“专兼结合、功能互补、结构优化”的工作思路,打造了党委团委书记、辅导员、导师“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和格局,将思政教育工作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科研等各方面。党委团委书记要在政治性、思想性上实现对研究生教育的引领作用,落实为党育人的要求。辅导员是研究生班级的领导者和监督者,也是与研究生联系最密切的人,要深入研究生生活,全方位了解并解决学生问题,真正做到想同学所想,急同学所急。导师是研究生最亲的人,是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既要做好学术引领,也要做好人生引领。

根据研究生思政教育特点,学院以开展针对性极强的主题教育为突破口,落实思政教育要求。不同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所关注的社会政治问题与思想理论问题也大不相同。针对新入学研究生开展爱国爱校教育,针对研究生党员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对所有研究生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等。既运用经常性、规范化的学习办法,也运用不定期、灵活选择的报告、活动、研讨、实践、参观、讲授等办法,综合发力,服务于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

强化“双向联动”机制,确保育人渠道知行合一

强化理论与实践双向联动机制,实现研究生培养的以知促行,以行求知。面对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的“关键群体”,学院将理论内核视为确保思政教育持续性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致力于思政课教学内容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建设了《中国近现代国情专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优质课程。通过创办“青马书社”,积极引导与带领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强化原著学习;另一方面强调思政课教学内容紧贴社会实际,把理论教学融入到热点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中,有力地推动了授课内容转化。

打造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共同体,打通理论教育活动与实践活动。学院结合思政教育要求,把课堂思政理论教育和思政实践教育相结合,加强实践教育,把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作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重要补充,列为思政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山东省女子监狱、原山艰苦奋斗创业基地等设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定期开展法制教育、艰苦奋斗精神传承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依托齐鲁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搭建了费县“窦家”基地、昌乐“刘家漳河”基地、黄岛“铁山”基地、长清“下营”基地,让研究生深入到基层和一线,与老红军、老战士、先进群众等面对面进行调研交流,更好地了解革命历史,体验革命精神和意志,提升爱国主义精神。鲜活的人事物的社会实践学习,有效增强了思政课的价值观引领作用。



立即咨询